
香港特區政府於2025年7月7日宣布,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」再迎重大進展,新增4個服務點,總數增至25個,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的全覆蓋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計劃首次納入中醫服務,允許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指定中醫院使用醫療券支付門診費用。這一突破不僅回應了超過178萬名合資格長者的醫療需求,更標誌着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的新里程碑。作為促進跨境醫療合作及提升長者福祉的重要舉措,該計劃的擴展值得肯定。
長者醫療券計劃自2009年推出,旨在為65歲及以上的香港居民提供每年固定金額的醫療補貼,用於基層醫療服務,包括門診、牙科及預防性護理。截至2025年,超過178萬名合資格長者可通過醫療券在香港及大灣區的指定醫療機構就診。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推進,許多香港長者選擇在內地城市定居或頻繁往返,跨境醫療需求日益增長。為此,特區政府於《2023年施政報告》中提出將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,推出試點計劃,便利長者在內地就醫。
試點計劃自2024年啟動以來,進展迅速。2024年2月,首批7間醫療機構加入計劃,涵蓋廣州、深圳等核心城市。2025年5月,計劃新增12間醫療機構,實現大灣區九市(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惠州、東莞、中山、江門、肇慶)全覆蓋。6月,珠海再增2個服務點。最新進展是2025年7月新增4個服務點,總數達25個,覆蓋19間醫療機構,包括三級甲等醫院、牙科機構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「一院兩點」。更重要的是,計劃首次將中醫服務納入,允許長者在佛山的指定中醫院使用醫療券。這一舉措與香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長期政策相呼應,如建設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,凸顯中醫藥在現代醫療中的重要地位。

該計劃的擴展不僅回應了長者的實際需求,也體現了特區政府對老齡化社會及跨境生活的關注。通過與內地醫療機構簽署服務協議,政府確保了醫療券支付系統的順暢運作及服務質量的監管,為大灣區醫療融合奠定了基礎。如此政策設計,既便利長者,又促進區域合作,值得高度評價。
此次新增的4個服務點分佈於佛山(2個)、中山(1個)和廣州(1個),進一步提升了計劃的覆蓋密度。佛山的加入尤為重要,填補了此前試點計劃在該市的空白。作為大灣區重要城市,佛山擁有完善的醫療資源,新增服務點將為當地及周邊的香港長者提供更多選擇。此外,中山和廣州的服務點擴展則強化了現有網絡,確保長者在核心城市能更便捷地獲得醫療服務。
首次納入中醫服務是計劃的一大亮點。香港長者對中醫藥有深厚的文化認同,中醫在慢性病管理、康復及養生方面的優勢廣受認可。佛山新增的中醫服務點允許長者使用醫療券支付中醫門診費用,例如針灸、推拿及中藥治療。這不僅滿足了長者的傳統醫療偏好,也與香港近年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的政策相呼應。例如,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於2025年底投入運作,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亦將提升中醫藥質量標準。將中醫服務納入醫療券計劃,可視為這一政策方向的延伸。
對178萬合資格長者而言,新增服務點及中醫服務帶來顯著益處。25個服務點的分佈覆蓋大灣區九市,長者可選擇更靠近居地的醫療機構,減少跨境求醫的不便。其次,中醫服務的加入提供了非西醫的治療選項,特別適合慢性病患者及注重養生的長者。例如,關節痛、失眠等常見老年疾病可通過中醫得到有效緩解。此外,計劃的擴展還減輕了香港本地醫療系統的壓力,讓更多長者在內地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。
新增服務點及中醫服務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升醫療可及性,更在於回應長者的文化需求。中醫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深受香港長者青睞。將其納入醫療券計劃,不僅增強了計劃的吸引力,也促進了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的發展。這一舉措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長者福祉的關注,值得社會各界肯定。
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」的擴展對長者及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對居於大灣區的香港長者而言,25個服務點提供了更多元、更便利的醫療選擇。許多長者因退休或家庭原因選擇在內地定居,過去需頻繁返回香港就醫,耗時耗力。如今,計劃的覆蓋範圍擴大至九市,長者可就近就診,節省時間與經濟成本。中醫服務的加入更進一步滿足了他們的健康需求,特別是對傳統中醫養生文化的偏好。
從大灣區整體發展看,該計劃促進了香港與內地醫療資源的整合。通過與內地三級甲等醫院及中醫院的合作,香港醫療券系統與內地醫療機構的支付及資訊系統實現了有效對接。這不僅提升了跨境醫療的便利性,也增強了大灣區居民對醫療合作的信心。計劃的成功實施,為未來更廣泛的醫療融合奠定了基礎,有助於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化的醫療服務樞紐。
公眾對新增服務點及中醫服務普遍表示歡迎。許多網民認為,計劃的擴展有助提升長者的生活質量,特別是中醫服務的加入被視為「貼近長者需求」的創新舉措。例如,一位網民分享:「我父母住在佛山,現在可以用醫療券看中醫,真是方便多了!」然而,部分意見也提到服務質量的監管及醫療券額度的充足性問題,顯示公眾對計劃實施細節的關注。
該計劃的擴展充分體現了政府對老齡化社會的承擔。中醫服務的納入不僅是醫療選擇的多元化,更有助於推廣中醫藥文化,增強香港長者的文化認同感。同時,計劃的成功實施也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式,促進區域醫療合作的深化。
儘管計劃進展順利,但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若干挑戰。跨境醫療系統的對接存在技術難題。例如,醫療券支付系統需與內地醫療機構的結算系統兼容,涉及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的問題。服務質量的監管是一個關鍵挑戰。內地醫療機構的服務標準與香港存在差異,如何確保長者在內地獲得與香港同等質量的醫療服務,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。此外,現行醫療券額度可能難以完全滿足長者在內地的醫療需求,特別是中醫服務涉及較長療程的情況。
為應對這些挑戰,政府可採取多項措施。加強衞生署與內地醫療機構的協作,通過定期審計及培訓確保服務質量。可考慮適當調整醫療券額度,或推出針對中醫服務的專項補貼,以滿足長者的實際需求。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,通過線上及線下渠道向長者介紹計劃的申請流程及服務點資訊,確保更多人受惠。
筆者展望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。可進一步擴展服務點,涵蓋更多二線城市或基層醫療機構,讓偏遠地區的長者也能受益。可探索將醫療券應用於住院服務或專科治療,進一步提升計劃的覆蓋範圍。並結合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的發展,政府可推動中醫服務的標準化及普及化,例如通過中醫藥認證及培訓項目,提升內地中醫機構的服務水平。
該計劃的持續擴展將為大灣區醫療一體化樹立典範。中醫服務的成功試點不僅滿足了長者的健康需求,也為中醫藥的跨境合作開闢了新路徑。未來,計劃有望成為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的標杆,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。
「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」的最新進展——新增4個服務點及首次納入中醫服務,為178萬香港長者帶來了實質性的福祉提升。25個服務點的全面覆蓋及中醫服務的加入,不僅便利了居於大灣區的長者,也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的醫療融合。儘管面臨技術及監管挑戰,政府的積極回應及持續優化令人期待。作為一項回應老齡化社會需求的創新政策,該計劃值得社會各界的支持。
筆者呼籲政府繼續完善計劃,解決實施中的難題,並鼓勵長者積極利用新增服務點及中醫服務,提升健康管理水平。隨著大灣區醫療合作的深化,該計劃將為長者及整個區域開創更美好的醫療前景。

文:劉建誠
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
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
「中國夢智庫」成員

《中國夢智庫》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;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、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,攜手「說好中國故事」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